跑起来带风的少年,这次又有了新身份 | ||
| ||
潘韶杨,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,退伍军人。现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录取(退役士兵计划)。潘韶杨于2016年入伍,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队舟桥营。服役期间,荣获优秀士兵称号一次,嘉奖一次。 两年军旅,他是优秀士兵 对潘韶杨来说,警服是属于英雄的服饰。高考时,他就有过军校梦想,可惜最后的专业考核未能达标。不甘心止步于此的潘韶杨找到了另外一条圆梦之路——参军入伍。 初入伍的潘韶杨,还不是很了解部队里的情况。作为一名舟桥兵,也需要掌握桥梁相关的知识和技术。潘韶杨铆足了一股劲儿,不断向老兵请教,“就是要厚脸皮,不懂就问。”潘韶杨始终用优秀士兵的标准要求自己,在日常训练的同时,他不断精进着专业技术,最大化将所学运用到训练和战斗实践中。 潘韶杨(左二) 潘韶杨所在的部队位于天津。北方的严寒气候,一次次磨炼着这位江南男孩的意志力。“野外拉练时的环境,恶劣得简直没法形容。”狂风在冬天的夜晚呼啸,潘韶杨只有一顶帐篷和一床单被。轮岗时,他就用厚衣物里里外外将自己裹上好几层,“我不断告诉自己,一定要坚持下去。” “所有的艰难都是圆梦路上的‘调味品’。”两年的军旅生涯,在潘韶杨身上烙刻下坚毅、勇敢的印记。入伍的第二年,潘韶杨主动承担起帮带新兵的工作。他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倾囊相授,让新兵们绕开了许多弯路——成熟,是帮助更多人成长。 重返校园,他是严格教官 重返校园,潘韶杨还保持着部队里的生活习惯。他坚持每天早起跑步,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儿,寝室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。 两年的军旅生涯,让潘韶杨比同届同学多了一段知识的空窗期。“以前学的知识,我回来后基本上记不清了。”潘韶杨经历了与入伍时一样的茫然。这一次,他重新翻开了课本,一点一点拾起脑海中散落的知识。“老师和室友帮了不少忙,他们会对着书耐心的指导我,有不懂的地方都会给我讲明白。”这些鼓励陪伴着潘韶杨一步步克服了难关。 潘韶杨(左二) 2021年夏天,潘韶杨还担任了2019级学生军训的带训教官。第一次以这种身份面对同学,潘韶杨总是担心自己动作教不好。“训练时不能随便,要让大家有集体荣誉感。”他以部队里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每一位参训同学。看到大伙儿练得满脸汗水,潘韶杨欣慰又心疼。他在安排同学们休息的时候,组织拉歌调节气氛,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。“大家都很理解我们的工作,军训后我和不少同学成了好朋友。”回忆起带训的点点滴滴,潘韶洋的心里满是感动。 成功上岸,他是杭电新生 对潘韶杨而言,考研,是对他的第二次历炼。但谈起这场考试,他显得非常平静。一年的长跑,已然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。“任何成功背后,一定饱含了奋斗和艰辛。” 潘韶杨(中间) 英语不太好,潘韶杨就每天背单词到凌晨;他每天会花一下午学数学,看完网课后就做习题,整理出了自己的错题集。“频繁做题,做好错题笔记。只有多花时间,才能把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。” 每天长时间的学习也会让潘韶杨感到枯燥,在学不进去或是效率不高时,他就会到操场跑上两圈儿。“也很感激我的‘卷王‘室友们,大家每天早出晚归、互相带动鼓劲儿。”离考试还有1个多月时,潘韶杨有些想偷懒,他的室友就强拉他去学习,或是在寝室里学习,让他有紧迫感,抓紧时间冲刺。 在漫漫备考路上,潘韶杨和朋友们一起努力,就像坚持完一场马拉松。最终成功圆梦,考研上岸。“踏踏实实才是王道,在大学四年里找到真实的自己。”潘韶杨在迈向未来的路上,坚定且从容。 文:徐张悦,李筱萌,曾逸澜 |